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

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

法海寺壁畫至今已有560多年,是由當時的畫士官宛福清、王恕,畫士張平、王義等15人,曆時多年而成,代表了明代壁畫的最高成就。1993年初,在北京法海寺壁畫曆史藝術價值論證成果研究討論會上,專家認為,法海寺壁畫是中國現存元、明、清以來由宮廷畫師所作為數極少的精美壁畫之一,也是北京這座曆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畫中的傑出代表,與敦煌、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,並可與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,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。

法海寺現存的壁畫共有十鋪,面積236.7平方米法海寺壁畫是以畫筆的精細取勝。

法海寺是明朝英宗寵愛太監李童所建。明代正統年間,禦用太監李童自以為適逢盛世,蒙受降恩,為報答聖上,想建造一所廟宇,供奉香火,以此報答皇恩。關於法海寺的選址,還有一個“托夢”的傳說。李童遍尋不著一個適合建廟的風水寶地,一天卻有一個白衣老人托夢告訴他一個風水寶地。後來他派人到處尋找,最後終於找到的就是模式口法海寺現在的位置。

法海寺壁畫繪制的良工善眾共169人,其中包括畫士官宛福清、王恕,畫士張平、王義、顧行、李原、潘福、徐福林等15名員工,他們的名字都刻在寺前“楞嚴經幢”上,經幢至今仍然保存完好。從碑記所列工匠士官名號中可以看出,修建法海寺,共動用了18種行業,有169名專業人員參加這一工程。所以說法海寺壁畫的制作,同時匯聚了當時來自官方和民間的藝術高手,藝術成就極高。

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六面牆上,至今完整地保留著九幅極其精美的明代壁畫。內容以宗教題材為主。分布在大雄寶殿北牆門的兩側、中佛像座龕背後和左右兩面山牆上。佛龕背後繪的是觀音、文殊和普賢三尊菩薩以及他們的坐騎,其中的水月觀音尤為出色。
  最為珍貴的壁畫要算北牆門兩側所繪《禮佛護法圖》。該圖由帝後、天龍八部和眾鬼神組成浩浩蕩蕩的禮佛護法行列。兩幅畫共有人物35人,三五成組互相呼應,人物服飾華麗,儀表莊重溫雅,色澤豔麗濃厚。左面一幅畫的中央部分所繪是如意觀音,她的腳下有獅子、狐狸和豹。在狐狸前面的護板上裝有一個放大鏡,透過這個放大鏡,可以清楚看到狐狸耳朵上的毛細血管。豹子的身體後部有明顯的修補痕跡,兩相對比,原作部分豹子的毛發絲絲分明,根根凸起,很有立體感,後人修補的部分則完全是平面的,筆法也粗糙了很多,可以看出原作畫師的深厚功力。

沒有留言: